如何让孩子精准描述遇到的问题?
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是孩子与所有关系的基础。
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孩子成长的核心竞争力。
自我认知:明心见性,开启孩子未来无限可能!
举个例子,我们经常会问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他可能这样给你描述过:
“妈妈,老师太偏心了!”
听完我们一般会问他“怎么偏心啊?”
然后孩子会回答:“老师上课时总不叫我,我都把手举得很高了!”
到此,我们就认为已经了解了问题所在,然后不是开始教育孩子,就是私下找老师了解情况。
但你有没有发现,有时候我们这么处理后,要么是孩子嫌我们讲的道理不符合心意;
要不然就是一去问了老师,才发现闹了一个乌龙,事情根本不像孩子说得那样。
如果你遇到过这样的情况,那我要说的是,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孩子描述问题时的方法不对,让你接收的信息就是错误的。
那么后面无论你处理的方法再如何得当,还是解决不了本质问题。
主要有两点。
孩子在描述问题时,总会加入很多个人评价,像是“偏心”“讨厌”。
这一点情有可原,因为问题往往会引发孩子的情绪。
他就会想和我们分享他的情绪,达到发泄的目的,但是这么做就有两方面问题。
那此时,我们就会带着“老师偏心”的想法去听孩子下面的话。
等到孩子一说“老师总不叫我回答问题,我都举手了”这种确实听起来是偏心的举动。
我们就会确定老师就是偏心,而不会继续深想这个行为为什么会出现等等的问题,然后就开始想着手处理。
为什么这么说呢?
你觉得老师几次不叫孩子算是“总”呢?
你可能认为是两次,孩子却可能会认为一次就算。
瞧,每个人的想法是不一样的。
孩子带着情绪,和我们说老师总不叫他,怕孩子受委屈的你,或许就直接按自己的标准脑补了老师两次没叫孩子,于是打电话给老师。
老师说就一次没让孩子回答问题,这在你看来其实并没有问题,于是乌龙就出来了。
什么是静态的语言呢?
就是过于绝对化。
像是孩子说的“老师偏心”“谁谁谁讨厌”就是在用绝对化的结论在描述问题。
这会让我们听的时候容易以偏概全。
你可以感受一下,如果孩子说“老师偏心!上课不叫我!”
你听完就会开始想:除了上课,老师是不是在其他地方也忽视我孩子了,这就扩大了你的焦虑。
情绪不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很难找对。
既然孩子无法正确描述问题会带来这么多负面影响,那我们应该如何教会孩子,来准确地描述自己遇到的问题呢?
为了能让我们更客观地看待孩子的问题,我们要告诉孩子他平常在描述问题的时候,要使用观察语言。
也就是他要仔细观察发生的事,然后清楚地把观察结果说给我们。
想要用好观察语言,孩子可以多用动词和数量词。
像是孩子觉得老师偏心,不要直接说偏心,而是描述老师的行为。
例如他可以说:我站起来举手想要回答问题,老师没有叫我回答问题。
然后还要用数量词,来把这件事描述清楚。
例如:我站起来举手三次,老师没有叫我回答问题。
当孩子用“站起来”代替“高”,“三次”代替“总”,“老师没有叫我回答问题”代替“偏心”,这些观察到的内容来描述问题时,我们就能根据内容思考应该如何更好地帮助孩子。
这时我们的思考会更有针对性,也不会做出不恰当的决策了。
例如我们根据次数,觉得老师三次没有叫孩子回答问题很奇怪,但通过描述,分析出可能是因为孩子举手方式不对。
所以会和孩子沟通即使他再着急,也不要站起来举手。
然后让他先尝试一下,看看规范举手后老师会不会叫他。
当孩子学会用观察性的语言后,还要更进一步,使用动态语言,也就是让孩子在描述问题时,只针对特定的时间和情境去描述。
例如孩子觉得老师偏心,就可以加上时间:“今天在上语文课的时候我站起来举手三次,老师没有叫我回答问题!”
或者加上情景:“老师找人代表小组汇报的时候,我站起来举手三次,老师没有叫我回答问题”
孩子加上了时间、情境,对我们来说,他描述的问题就是一个动态过程,只是在这个特定阶段碰到的一个问题。
那我们就不会以偏概全,错误地估计之前的情况,也不会觉得这是一个长期的重大问题。 当我们减少了焦虑,就能更理性地帮孩子解决眼下的问题了。
总而言之,我们不是当事人,只能通过孩子的描述去帮助他解决问题。
所以为了能得到客观、真实的消息,不产生误会,我们要培养孩子通过正确的语言来描述自己遇到的问题。
这样我们才能给出科学、全面的解决方法。
END好了,今天的问题你知道答案了吗?欢迎加入明见少年亲子社群,我们一起陪伴孩子成长,将“问题”变成“孩子成长的契机”!
明见少年,优质青少年内容品牌
培养目标:自我认知清晰、智慧通达的少年
版块设置:通识课堂、心智成长、家庭教育等点击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