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太累,就是因为不懂暴力沟通(好心情秘方)
“让自己变好” | 第36篇指南
当我们责怪别人时,是什么蒙蔽了爱?
“某些语言和表达方式虽致力于满足某种愿望,却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最终导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
比如孩子考试没考好,妈妈会说:“你的学习成绩这么差,还怎么考大学。我辛辛苦苦养你这么大,对的起我吗?”
小时候父母这样的话我们都听烦了,因为这是一句暴力沟通的语言。
妈妈内心有一个需求,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一定要好。如果孩子成绩差,再看看别人家的孩子,立马觉得孩子不如别人家的聪明、不给自己争气。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心里多少会难过和失落。
当孩子成绩和妈妈的需求挂钩,两者便产生了因果关系。因为孩子学习不好,所以妈妈会难过,说话的时候自然会把这个责任归给孩子。
孩子感受到妈妈传导给自己的学习责任和压力,要么无动于衷、要么为了妈妈也得努力学习。但孩子没有意识到,学习是为了自己。学习变成责任的时候,就失去了乐趣,整个学习过程都是痛苦的。
就是妈妈一句很简单、无心的话,但说的多了,就会给孩子造成压力和痛苦的感受。因为这是包含了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和强人所难的暴力沟通语言。
由于思维惯性,影响着我们的一言一行。比如受到外界刺激,我们就很容易出现应激或者过激反应。当我们脑海中不清楚什么是暴力沟通时,也就不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如果了解一下产生暴力沟通的因素,我们在和他人沟通的过程中,就会多出一个选择。
暴力沟通的言语特征、出发点,还有思维模式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道德评判。如果别人的行为、习惯不符合自己的价值观或者需求,就会被看做是不道德。对别人是人格品质归因,对自己是环境外在影响。
比如在开车时候,自己或孩子往车外丢了垃圾,理由是车里实在没地方。但看到前面的车也往窗外丢了垃圾,就会不自觉地腹诽:“前面那人真没素质、没公德心。”
对不熟悉或者陌生的人,就很容易出现道德评判。除了一些特别的事之外,对身边的、熟悉的人相对更容易包容和理解。
比如,和别人约好时间见面,对方迟到了就是没时间观念,自己迟到了就是“明明出门已经很早了,但路上车太堵了。”
我们会给别人一个道德前提或贴个标签,“你应该怎么样”。做为孩子,就应该好好听家长的话。做为学生,就应该好好学习。否则,你就是叛逆的孩子、你就是一个差学生。用道德评判代替价值判断的沟通方式,要么别人不屑一顾,要么会引起激烈对抗。
第二,进行比较。人们习惯性的愿意比较,总觉得“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别人家的小孩都聪明”、“别人都是有钱人”。习惯向上兼容,而不愿意向下兼容,这是人本身趋利避害的人性特点。
“你看别人怎么做的,你再看看你怎么做的,你为什么还不如那个谁谁谁!”生活中经常出现用这种比较方法教育孩子,越比较孩子越叛逆。孩子心里总是在想:“他那么好,你干嘛不找他去。”
我们经常还羡慕别人多么努力、多么成功、多么能赚钱,羡慕别人去哪旅游了,别人在哪买新房子了,别人孩子上什么大学了,然后在和自己的生活做一下对比,感觉自己的生活这里也不如人,哪里也不如意。就是人的贪嗔痴,一天到晚给自己主动添堵。
比较不仅给对方内心带来无形的伤害,也给自己带来生活困扰,比如负面情绪和悲观心态,消极懈怠、不愿意做任何事。
第三,回避责任。人对自己是宽容的,对别人要求是严厉的。经常说“我不得不”“我也没办法”,来淡化和逃避自己的责任。
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对犹太人进行大屠杀,那些士兵这样说:“我也没办法,这是上级的命令。”
“一旦我们意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就成了危险人物”,悲剧就开始诞生。人不愿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本质,其实就是为了回避自己的责任。就会出现“这事是领导让我干的,我不能不干”、“我很为难、我不得不”的言辞和行为。
孩子学习不好的责任是他自己的,而妈妈痛苦的责任也是自己的。我们应该对自己的思想、行动和情感承担该有的责任。
第四,强人所难。明明别人已经表示不情愿、不愿意,还要强迫别人顺出自己的意愿。在暴力一点儿后面还会有威胁,如果不配合,意味着还会受到惩罚。
比如经常看到父母对自己的孩子说:“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就把你送人了。”
“如果你不……那么我就……”,这种强势思维,造就的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争强好胜,喜欢对别人发号施令的人,其实很容易引起别人的情绪对抗、情感反弹和心理厌恶。
白居易《赠油五首》说:“不求土所谓,不强人所难。”
这四种生活中最常见、也是最习以为常的对话场景、生活表达方式,是经常导致产生暴力沟通的因素。
别人只是输出信息和知识,收益大小取决于接收人的自我转化。比如思维和认知有没有得到启发,完全取决于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有一次,马歇尔·卢森堡和线下的家长老师一起讨论回避责任的坏处。其中,一位女士突然站起来就说:“有些事不管你喜不喜欢,都不得不做。”
女士觉得马歇尔讲的对话情景太理想化了,可能会没用,继续反驳说:“我认为告诉孩子们有一些事是不得不做的,也没什么不对。比如,每天要去学校,放学回家还要写作业,这你就不得不做……”
马歇尔对着女士说:“那你举点例子,生活中哪些事是你不得不做的?”
女士心里很不爽的说到:“比如,今天离开这里回到家,我就不得不做饭。二十多年来我一直做饭,我早就受够了,我讨厌做饭。但即使很累的时候,我不还得每天做饭吗?”
马歇尔安慰女士说到:“我很为你难过,你要长期做一件自己不喜欢、又不得不做的事情。”
马歇尔继续说:“我希望接下来的非暴力沟通分析,能够帮助你找到解决办法。”
马歇尔首先通过重复对方的感受,在情绪上安抚对方。然后希望能够帮助对方找到具体的解决办法。
最后,这位女士安静的坐回去开始倾听和学习非暴力沟通。而那天回到家里,她就对自己的家人提出了一个请求,希望自己以后不用做饭了。
过了一段时间,这位女士的儿子也参加了马歇尔的线下培训。见到马歇尔感叹的说到:“我刚和自己说感谢上帝,我的妈妈终于在吃饭时候,不用再发牢骚和抱怨。”
原来,以前这位女士每次做好饭,然后把饭端上桌都要说一句:“吃、吃、吃,天天就知道吃,一天到晚都要让我做饭。”
她觉得自己很委屈,做饭这件事令她感到痛苦。而她把自己的暴力语言和父母情绪无形中传递给了孩子,而孩子的感受是:“为了吃饭,还要接受一顿抱怨,反而觉得你别做饭还好。”
就是你做不做饭这件事对孩子的影响,比你正要吃饭、听你发一顿牢骚的影响还大。人是希望自己心情好的,心情都不好了,吃饭哪还有心情。
所以,不想做饭,其实自己可以说出来。工作中不想加班,也可以说出来。但有些人会说:“我不做饭,谁做饭?那我说出来,工作丢了怎么办?”
说与不说,这时候就面临着选择。
马歇尔讲了一个小技巧,就是每次把“我不得不”改成“我选择”。比如我不得不做饭,改成我选择做饭。我不得不加班,改成我选择加班。也可以是我选择不做饭,我选择不加班。
自己选择做什么,就要承担不做什么带来的结果。即使很多事情没有第2选择,但我们也要用选择的积极心态,告诉自己“我愿意做”。其实就是改变心态,从做的事情当中寻找自我价值和乐趣。
比如我选择做饭,体现了自主意识和积极态度。能够照顾家人的饮食,心里得到满足和喜悦,其实这种累是快乐的。让人最难受的是,一边不得不做饭,一边心里还想着“自己为什么要做”,产生的就是抱怨的心态和烦躁的情绪。做一次饭,心理就加深一次不平衡,日积月累就会觉得做饭这件事特别糟糕。
非暴力沟通的核心就是找到自己内心的爱,如果告诉自己:“太好了,家里有那么多人需要我照顾。”既找到了体现自己的价值,事情又能很情愿、轻松的做完,那情绪和感受就完全不一样了。
如果整天想自己为什么不得不这样、不得不那样,用这种“不得不”的心态,不光自己上火,也把负面情绪通过暴力语言传给了身边人。比如,是我心情不好,并不是我想对你发火。
我们不能选择是否做一件事,但可以选择面对的态度和心情。其实就是学会思维转化,转变看待问题的角度,会带来不一样的心态和情绪。多用选择的心态去做、多看到自己体现的价值,而不是付出,透露的就是积极情绪。
我是王牧之,我相信:“让自己变好,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坚持日拱一卒,每天一个知识点,就能让自己变好。
最后总结一下,让自己拥有良好心态和美好心情的2个方法:第一,丢掉“不得不”的心态,减少负面情绪;第二个,多用“我选择”的心态,寻找自己的价值和乐趣。
祝君学会:“我选择做,终身受益。”
「 每天一个知识点,带你读完一本书 」
书籍介绍:
[1]《非暴力沟通》,马歇尔·卢森堡。
[2] 教你高情商控制情绪,用爱的语言化解冲突,让生活、事业一帆风顺。
▶查看 往期推荐 | 作者专栏
“让自己变好” 指南 | 我选择做
▼点击关注(订阅优秀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