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进入亿元时代,企业收藏,将成为艺术品市场的最大推手!
行情总有一天会变好的,心情也会因此而变好的,但 是,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内在的、先天性的一些问题却不会因此而不存在、不再出现。或者说,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的性情需要涵养。
这么些年来,是什么在这 个市场上呼风唤雨?是什么成为这个市场的中流砥柱?正面来说,是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但是,这种归根结底的说法有些勉强,引领这个市场的学术风向、审美风向有些偏俗,有些嫌小。
企业对于艺术品的投资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国内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更使得艺术品收藏从个人收藏行为变为一种企业投资行为。
众周所知,王健林是国内最成功的企业收藏之一。早期王健林以个人名义收藏,自己寻画、买画,而随着年纪增大,近年来已经很少亲自去出手,而是交给手下的艺术收藏团队去打理。《两个小孩》、《戴帽女子》等就是万达集团的艺术收藏团队提前通过与西方美术史专家,花了五六个月的时间经过精密的研究和调查,确认其艺术价值后才下手的。如今,万达的收藏史已经超过20年,其藏品数量之大、质量之高、品类之全在国内企业中几乎无人能及。
那为何去年诸多企业大手笔的藏购艺术品呢?究其原因,是由于国内外经济环境所导致,随着国内股市的不稳定,房产限购的调控,人民币的贬值,以及遗产税征收的落地,使得非常有限的投资渠道变得愈加收窄,而艺术品收藏正成为了逐利性资本为数不多的、既便捷同时又有效的选择途径。国外因素,特朗普的上台,美国乃至全球经济都受到一定影响。中国流动性面临变数,而艺术品市场的资金除了逐利的特点外,它的避险功能也充分体现了出来。它作为一种新兴的资产配置方式进入企业的视野。
对此,中央财经大学拍卖研究中心研究员季涛表示:对于企业来说,资金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投资艺术品收藏是一种企业多渠道投资的思维模式。从近20年国内投资市场来看,文物艺术品珍稀真品的回报率要远高于股票、房产以及贵金属等,因此,企业家会将一部分资金用来做艺术品投资,分担通胀风险和投资风险。
艺术市场专家、收藏家李大钧表示,“2016年是企业收藏的一次拐点,如万达、龙美术馆、新疆广汇等企业是第一轮,苏宁、宝龙、华谊兄弟等企业是又一轮,当阿里巴巴、恒大、新世界等一批批企业进入收藏时,“竞买现象”将使艺术市场出现不断的热点。艺术品的价值在中国具有综合性的特征,从过去比较单纯的喜欢、欣赏型已经转变为财富管理,兼顾了增值保值、资产质押,金融工具、企业宣传等功能。艺术品是资产管理的重要方式,也是消费的终极。人民币贬值、遗产税方案、银行账户管理收紧等因素叠加而来,艺术品成为了避风港。当市场出现更多的刘益谦、王健林、王中军时,这种趋势就是向上的。我觉得爆点已经快来了。”
美术馆成拍品最后归宿
企业收藏的历史由来已久,许多国外的大财团都曾开设美术馆展出自己的藏品,而这些最初由企业创办的美术馆,现在已经成为公有的社会资源。对于企业来说,企业收藏更大的意义在于藏家将拍得的藏品放进私人博物馆,面向公众开放,使藏家的个人收藏变成一种公共服务行为。
国内有机构对艺术购买者做过调查,得出的结论是:
国内高收入阶层中过20%的人群有收藏习惯,他们大约可将超过其财产1%的部分投入到艺术品收藏。假设全国个人储蓄总额其中16万亿元中有50%属于高收入阶层,则意味着,至少每年800亿元资金在理论上是可以用于艺术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