皓珺第二百六十二辑—唐代贵族雅玩:豹斑石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豹斑石因其斑点似豹子毛皮而得名。唐代所用石材中,尤以豹斑石最为贵,豹斑石算得上是当时的 “国石”。唐人独特的艺术审美,都在豹斑石器物上得以完美呈现。
云南皓珺博物馆藏
《唐本草》记载“其出掖县者,理粗质青白黑点,亦谓之斑石,初出柔软,彼人就穴中制作,用力殊少也”。
豹斑石使用年份较早,多属唐代器物,宋已少见,后世鲜有。至唐代已不入药用,出土器物多为生活玩赏器物,或作为佛家祭品,主人多为皇室及达官显贵之人。
直径:7厘米,厚:2.5厘米
云南皓珺博物馆藏
豹斑石盒整体呈扁圆形,子母盖,盒体规整,盒盖浮雕双狮戏球和缠枝花卉纹饰。
棱角线条均匀细致,应用的是当时玉器制作的整掏工艺,这在豹斑产品中较为常见,盒盖与盒体严丝合缝,唐时生产此类器具时或用到类似铣床的加工工具,这种技术在战国时期就已纯熟。
高:4厘米,长:5厘米
云南皓珺博物馆藏
鹌鹑盒圆雕,鹌鹑作游水状,尾巴翘起,刻刀简单勾勒出羽毛。内堂掏空,子母扣。
长:6厘米,宽:4厘米
云南皓珺博物馆藏
凤纹盒整体呈长方形,子母盖,盒体规整,盒盖以天然石色巧刻成一只凤凰,周边配以祥云纹,凤凰在云间翱翔,栩栩如生。
云南皓珺博物馆藏
将豹斑石置于光源,斑点部分如同萤火虫,若明若灭,雅趣横生。整体古朴雅致,加之年份久远所蕴含的古拙感,使之别具韵味,充分显示了唐代豹斑石独特的艺术魅力。
观复博物馆收藏
豹斑石石质柔软,很好加工。科学研究表明,豹斑石是一种叶绿泥石,成分比较复杂,常常混在滑石和镁矿当中,算是一种大自然偶然产生的矿物质,属稀有不可再生资源,现今也无法开采,基本属于消耗型材料,极少存量基本集中在山东一代。
豹斑石因其稀少而珍贵,特别是那精美绝伦的器型,深刻的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直径:13.3厘米
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藏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豹斑石也称豹斑玉,在我国历史上,用玉的年代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后来在商周时期得到极大的发展,并且一直延续至今。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解释玉为:“石之美者,玉也”,近代《辞海》中对玉的解释是:“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可见玉石是经过人们筛选的具有一定社会性和观赏性的稀少矿石。
另外,《说文解字》中还对玉的特征有说明,即坚韧的质地和绚丽的色彩,致密而透照的组织,以及能够发出清扬致远之声的美石,如此一一对比可以发现,豹斑石也完全符合“美石”的特征——也就是说,古人说它是玉也没错。
仔细观察这些豹斑石文物,可见其虽然是石头,但表面有如玉石般的光泽,尤其在光照的条件下更明显。触摸其质地也和玉一样十分温润,如果闭上眼睛不看而触摸,与玉石并无二至。
高30.5cm
成交价:RMB 850,000
西泠印社2017年秋季拍卖会
高16cm
成交价:RMB 708,000
中国嘉德香港2020秋季拍卖
高6cm;长20cm;宽20cm
成交价:RMB 508,000
西泠印社2018年春季拍卖会
大:高3.7cm;直径8.5cm;小:高2.4cm;直径5.7cm
成交价:RMB 304,500
西泠印社2017年春季拍卖会
值得一提的是,考古发现的豹斑石大都是唐代的文物,并且都集中在长安(今西安)和洛阳东都一带,而这些地方又都是皇室贵族和社会名流聚集之地。
由此可见,豹斑石当时主要在上层社会流转把玩,一般的普通老百姓或许都难得一见,这也足以说明豹斑石十分稀少,其价值自然也比普通的玉更为昂贵,在当时的豹斑石制品,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豹斑石是尘封于历史长河上千年的孤品,因器型为佛家祭品及玩赏供奉用途,加之采用砣具琢磨方式的制作工艺,生动的反映了唐代独特的艺术魅力,彰显了中华文明,艺术创造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地址:
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
东寺街道敬德巷近日楼西楼